有关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计划
[摘要]高校体育改革的目的在于增强学生体质,对我国高校体育的现状进行分析,集终身体育实现体育和国民经济事业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体质为一体的社会系统工程。它有一般高校体育的共性又具有其特殊的个性,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为学校体育创造和提供了更好的社会环境为学校体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契机,同时也提供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学校体育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才能体现学校体育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
[关键词]高校体育;全民健身;终身体育
全民健身计划是由国家领导,社会支持,全民参与,有目标、有任务、有措施的全民体育计划,它的颁布和实施为推动我国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开展将产生重大影响,是贯彻终身体育的中间环节。高校体育不仅对大学生的自身健康产生影响,而且它们所形成的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习惯还将对它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高校体育不但要促进学生在校期间身心全面发展,而且还要加强对学生的体育意识、锻炼习惯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促进全面健身的深入开展。
一、高校体育的任务与目标全民健身的重点是青少年和儿童,那么,学校体育必然处于关键地位,而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也就必然承担着更重要的任务,高校教育的特殊使命,要求其必须培养出德才兼备并具健强体魄的专门人才。因此,在现阶段中,高校体育必须为全部学校体育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努力使学生掌握科学健身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其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这是高校体育的最终目的和标准。
二、高校体育的现状高校体育的师资力量、体育场地设施齐全的优势,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推行全民健身计划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在高校体育工作中也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大部分高校只开设$ 年必修课,体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是以竞技运动训练为模式,注意技术教学运动成绩而忽视提议了体育锻炼的科学方法和手段,忽视体育医疗保健方面的常识的学习,在专项运动教学中,教学课时安排较少,以至于学生在高校体育学习中掌握不了自己感到能够成为终身锻炼的项目,对贯彻全民健身计划中的终身健身难以完成。
学校主管领导对大众健身工作不重视,对三大球投入较多,导致了方向性问题。极大的影了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严重地挫伤了体育教学的工作积极性。
体育教师的工作成绩评定,往往按比例来衡量,运动经费中的群体活动投入过少,负责体育工作的体育教师既无补贴也不记工作量。
三、高校体育与全民健身计划的关系全民健身计划是一项在国家主管部门领导下,依托社会,全民参与的为提高全民整体素质的战略规划%高校体育是全民健身计划的一部分。高校体育发展直接影响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而全民健身计划的总体要求,给高校体育的发展确立了目标,明确了方向。高校体育是受教育者走向社会之前,接受系统体育教育的最后一站,也是为终身健身打下良好基础的重要阶段。它是使教学对象在有限的时间内,根据高校体育的特点,来完成自身的体育目标的一个完整的体育教育过程。高校体育有明确的组织形式,其中,课外活动与体育竞赛是最能广泛发动和引导学生锻炼的形式,这是与全民健身计划的宗旨相符合的。
高校学生在心理和生理的发育上趋向成熟,其认识能力、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较强,对全民健身的意义和作用会有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在实施以贯彻增强体质为主体的指导思想的全民健身计划中,通过体育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另、良好的道德风尚,增进友谊与理解,促进学业的进步等诸多面都有积极作用。
四、在体育教学实施方面第一,应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原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早在三十年代就竭力倡导,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言而喻,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技术、技能。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首先在教材的掌握上先于学生,优于学生,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起着主持、引导的作用。这种作用是学生无法取代的,古今中外,任何课程的教学无一例外。即使是现代没有教师在场的电脑与广播电视教学中,教学程序与讲稿也是由教师编写的。教师的主导作用仍是不可磨灭的。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制定课的任务,选择教法,组织教学,指导学生学习,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和要求。它的根本任务是使学生尽快的掌握所要学的教材。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动地进行学习,教师教授的一切内容和提出的一切要求,都必须通过学生主观的努力,才能掌握和实现。在体育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主张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就是要充分调动教和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以利于满足社会对学生的体育需要和学生个体对体育的需要。而且,我们还应该把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发挥的如何,即主体作用发挥的如何,作为衡量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如何的重要标志。但就我国当前的体育教学实践情况来看,如何进一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努力。
第二,应注意教法手段的实效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在体育教学实施过程中,为使学生尽快的掌握技术动作,更有效的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与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我们应该特别强调教法手段的实效性。从我们的体育教学来看,都具有“实”的特色。但由于单一的长时间的练习,容易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容易引起超限抑制,又由于技术技能教学与发展学生身体的手段,本来就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我们在强调教法手段的实效性同时,还应该强调教法手段的多样性,并要求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五、全民健身与终身体育第一,学校体育必须与终身体育接轨。我们曾对部分新课程背景下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探究毕业生从事工作后参加身体锻炼情况进行了调查,被调查对象中有&#’的人在校时参加体育锻炼(每周三次以上)而从事工作后却只有()’ 的人坚持,而不锻炼的人却从大学时期。另一项全国性调查,绝大多数人认为自己参加体育锻炼与学校体育没有关系。但从理论上讲,学校体育对人们的体育观念和意识的建立具有相当明显的作用。
从上述情况看,目前学校体育应发挥的长期效应还相当差。
因此,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点,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是体育活动成为现代生活方式下每个人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把学校体育的成果扩展到人的一生,全民健身计划所包含的素质教育内涵就是要使人们在具有高智商的同时,也要有充满活力的身体机能和良好心理调控能力,刻意在新一代人身上塑造未来社会所必需的体育新观念、新思维与行为方式,从而提高整体民族的身体素质。
所以,学校体育必须与终身体育接轨,才能促进全民健身。
第二,终身健身是全民健身的基础。对学生进行体育意识、锻炼身体习惯及体育能力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思考的培养,是养成学生终身体育观,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保证。因此,高校体育要以终身体育为主线,拓宽体育教学目标,以学生终身收益为出发点,立足现实,面向社会,着眼未来。
第三,注重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具有较强体育意识的大学生,才会对体育保持持持久的兴趣、爱好和习惯,并进行终身锻炼。学生的体育意识是在体育实践中,通过加深对体育的认识,获得体育知识、技能、健身方法,并在态度和行动上作出表现。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善于运用体育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引导学生,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与愿望,使之在运动中追求和发展体格健壮和身心健康,认识自我,提高自我,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增强体育意识,实现体育的终身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