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观念与途径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表明发展不只是一个当下发展和发展当下的问题,而是一个如何科学发展的问题.一个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当中不仅蕴含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还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伦理精神。我们要从经济、政治、文化三维度的思考.转向经济、政治、文化、自然整合的四维思辨和诠释 在强调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同时,将生态保护从实践上升到了理论和伦理的高度。就大学德育而言.要把生态文明教育提到高校教育的重要议程。生态文明教育是大学德育的重要任务。
长期以来.道德被认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德育涉及的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每一时代的人们,都依据自己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关系形成不同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形成不同的道德生态从传统道德的产生看.只有发生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整体利益关系.且人们自觉意识到这种关系时,才会出现道德问题。农业社会,人类主要的生产方式是耕种。生产力水平不高.人类与大自然保持较和谐的关系,因此虽然古代思想家也曾提出人与自然必须和谐共处.但是这种思想尚未上升到伦理道德的层面 工业革命后.科技的发展大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人可以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生产力可以无限发展的“人类中心主义”发展观成为社会主流观点。在这种发展观下。人类以GDP的增长为发展目标,不惜一切代价,不顾生态与社会危险.肆意对大自然进行破坏和掠夺。人类很快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①,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们逐步在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方面反思其发展观.逐步建立起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的思想。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了“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命题。1995年世界首脑会议通过《宣言》和《行动纲领》,提出发展应以社会发展为中心,兼顾经济增长、政治民主、科技进步、生态平衡、社会转型、教育发达、观念更新等的“综合发展观”。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学习借鉴国际新发展观的基础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这成为21世纪中华民族振兴的战略思想。
回顾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路径.人们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资源的浪费和过度开发等经济发展中透支生态的现象,不仅仅是因为人们在科学上的无知和技术上的缺失所造成的.而与人们道德视野的偏狭、道德观念的陈旧、道德标准的僵化直接相关。现代社会.道德不应只关注人与人的关系.而应拓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人类发展中人与自然的深刻矛盾.不仅要靠科技的、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更须深人人的精神层面,培育人们的生态道德。建设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观的确立.是全人类道德范畴在新时代的发展.是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德育的现实课题。把生态文明纳入大学德育.使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新的道德教育内容.必将推进德育的改革与发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旨在通过生态文明观的培养、认知的提高、情感体验的加深以及习惯的养成等.将大学生塑造成为“智慧的”、“理性生态人”.而不仅仅是“聪明的”“科技人”。
大学德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展以培养生态文明观,提高生态文明认知,增强生态文明情感体验。养成生态文明行为习惯等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生态文明 教育的主要途径主要有:
第一.开展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教育 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创始人.而且创立了反映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世界观— — 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总结当代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创立了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目标.这对我们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确立生态文明观具有指导意义 马克思指出,“自然界是在意识以外.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的客观实在。自然界是永恒地发展的.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始无终的。有机体生命、物质的感觉能力都是从无机物质产生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界的高级产物” “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这种直接统一的实现,虽然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但我们现在就须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否则,人类将失去生存、发展的家园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说过,我们不要过分淘醉对自然征服的胜利,因为每一次的胜利,大自然都报复了我们。胡锦涛同志在论述科学发展观时强调: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相协调的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②这一论断包含着深刻的生态文明思想。因此,开展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教育,是引导大学生适应当代社会发展趋势,提高现代文明素质的迫切需要。
第二.汲取中华民族生态文明思想精华。在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思想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中国传统文化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将人与万物视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提出了“取物限量,取物以时”,以及“取之有时,用之有节”的生态文明思想 孔子提倡仁爱万物,主张“不时不食”。
《盂子.尽心上》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里已有了生态道德和人际道德共同构成道德系统的思想萌芽 他提出通过“仁民而爱物”这一途径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老子关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礼记.中庸》关于“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思想,《庄子.齐物论》关于“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都有朴素的生态文明思想内核 宋代张载在《正蒙》中首先使用“天人合一”四字,并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天与人、万物与人类本质一致的命题。这些深厚的生态文明底蕴都值得我们批判地汲取第三,诠释、学习生态保护经典。工业文明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使人们享受着前所未有的便利舒适.但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掠夺式索取的基础上的。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进程中逐渐轻视乃至忽视自然.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已使自然不堪重负 对其反思.使得中西方都有了较系统的生态文明理论 这需要我们带领学生去解读和学习。如,生态伦理学的“开山之作”、法国哲学家施韦兹的《文化和伦理学》(1923),“把道德对象的范围从人与人关系的领域扩大到人与自然关系的领域.把道德共同体的范围从人类扩大到人一自然系统”其“所谓善.就是维护生命和发展生命”。噗囤环境学家莱奥波尔德的《原荒纪事》(1949),从美学、生态学及道德的角度论述了人与自然.特别是人与土地的关系,并提出了“土地道德”的概念.第一次把人类的环境意识提高到了道德的高度去认识。@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1962),第一次站在人与自然关系的立场上,揭露了人类科学技术进步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敲响了环境危机的警钟,也实现了“环境保护”到“生态道德”的跨越 《增长的极限— — 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研究报告》(1972).认为人类共同生存的地球表面的“世界系统”已接近“增长的最终极限”。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的《未来的震荡》
(1970)、《第三次浪潮》(1980),从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矛盾上,分析了人类面临的困境及其突破的途径。世界自然保护同盟主席施里达斯.拉夫尔的《我们的家园—— 地球》,把人类当今面临的种种环境问题看作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问题.认为“我们迫切需要 个崭新的全球性的道德准则”。在我国.也陆续出版了一批生态伦理学的专著和教材,如刘湘溶的《生态伦理学》(1992)、邝福光的《环境伦理学教程》(2oo6)、王伟的《生存与发展— — 地球伦理学》和周昌忠的《生物圈伦理学— — 关于人性的形而上反思》等。他们都充满了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其对生态道德、生态文明、生态伦理学的建立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都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第四.增强环境保护体验。生态文明教育需要社会实践。
生态文明建设既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既是认识世界的问题.也是改造世界的问题。因此,不仅要把教育和约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方式.而且要强化实践环节,把生态文明实践作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充分发挥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城市动物园、野生动物园、湿地公园等园区的优势.努力建设一批高标准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为大学生形成生态文明观念创造客观条件。充分利用“地球日”、“国际湿地日”等世界性纪念日以及我国的“植树节”、“爱鸟周”等一系列科普宣传节日.利用国际环境保护组织的宣传材料,加大生态文明教育与影响的力度 引导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自觉抵制对生态环境有消极影响的物质产品和消费行为.积极实践“绿色消费” 加强与现有德育课程及各学科的衔接和渗透.开设相关选修课.同时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身边的生活环境出发.通过建设生态校园和社区服务等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生态文明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并最终转化为自觉的生态文明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