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网
当前位置: 教育论文网 >> 艺术教育类 >> 音乐教育论文 >> 幼儿音乐欣赏曲目探究

幼儿音乐欣赏曲目探究

来源:教育论文网
 

  摘要:音乐欣赏是幼儿阶段的重要音乐审美活动,而幼儿音乐欣赏教学则是一件富有挑战性的美育工作。其中,对欣赏曲目的选择是这一美育工作的起点,高质量的、多样性的、适合幼儿聆听的曲目,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孩子们接受艺术熏陶的质量。本文即从这一问题入手,分析、探究如何科学合理地拓宽幼儿音乐欣赏曲目选择的范围,以求能够开发更为优质的幼儿音乐欣赏课程资源。

  关键词:幼儿阶段 音乐欣赏 曲目选择

  幼儿是人生的早期阶段,赵宋光在主编的《音乐教育心理学》中,把一个人从出生到成熟的18年间划分为六个阶段,其中幼儿期是指3至6岁的阶段。幼儿时期是对人生有重要影响的起步阶段,幼儿期的音乐审美教育如果实施得当,将为人一生的艺术审美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而音乐审美活动最为常见的、有广泛社会普及意义的形式是音乐聆听和欣赏,如果能在幼儿时期就重视和实施积极有效的音乐欣赏教学,无疑对人们一生的音乐审美趣味和艺术审美能力都有深远的影响。

  鉴于幼儿阶段在人生发展中的基础性意义以及幼儿所具有的音乐审美潜能,及时和科学合理地开展幼儿阶段的音乐欣赏教学,就成为一件非常有意义的美育工作,同时也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虽然部分幼儿音乐教师已经在这一领域开展了很多教学和研究工作,但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其中应当予以更多关注的是幼儿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曲目选择问题,因为这是相关音乐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基调。

  鉴于所欣赏的曲目直接决定孩子们接受艺术熏陶的质量,我们有责任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高质量的、优秀的经典音乐作品。这些作品应当是经过时间考验的,有历史价值的,能针对幼儿音乐审美特点的,同时还应当是可听性、感染力,甚至思想性都比较突出的。例如戈塞克的《加沃特舞曲》、莫扎特的《小星星》、舒曼的《快乐的农夫》、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曲》、贺绿汀的《牧童短笛》、冼星海的《保卫黄河》等。在当前的幼儿音乐欣赏课中,自编童谣或器乐小品不时被选用,部分教师认为这些自编作品有实用性,也方便自己编排,甚至有利于宣传自己的创作成果,为此积极采用。但由于自编类音乐作品大都是现时之作,质量参差不齐,音乐表现力也不一而足,很多未能达到用于艺术鉴赏的水平,并不适合作为幼儿音乐欣赏教学中的主要材料。所以,为确保幼儿音乐欣赏教学的艺术水平,应当首选已载人史册的经典名曲作为教学曲目。

  另一个更为重要的曲目选择问题是曲目选择的范围。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曲目种类单一,曲目范围不够宽。不少幼儿音乐教师在选曲时过多局限于欧洲古典音乐或中国近现代传统音乐作品,以至于孩子们几年之中反复聆听的都是风格、形式非常接近的一批作品,束缚了孩子们的音乐感知力和音乐审美趣味,甚至使他们无形中误以为人类的音乐文化就是莫扎特、肖邦等欧洲音乐家的作品再加上《春江花月夜》等一些中国近现代作品,使之误判了人类在音乐文化方面的创造性能量和艺术创造空间。长此以往,幼儿一直在比较狭窄的审美视野中成长,自然不利于他们未来的艺术创造力和艺术修养的发展。

  为此,应当探索扩大幼儿音乐欣赏的曲目范围,努力拓宽人类的音乐聆听范围,使人类从早期开始的音乐学习就尽可能面向多姿多彩的各种人类音乐文化,从而帮助我们建立起新的音乐理解能力和更为宽广的音乐视角及音乐历史观。鉴于已有的欣赏教学重心放在二十世纪初之前的音乐历史环节中,可以考虑把二十世纪以来的现代派风格的音乐名作纳入音乐欣赏教学中。以往的音乐欣赏教学对二十世纪以来的当代艺术作品关注得很少,幼儿音乐欣赏教学就更少接触这一阶段的作品了。究其原因,主要是音乐教师们对当代艺术作品学习和了解得不够。二十世纪以来的音乐作品相比以往的作品有了多方面的转变,无论是风格、形式、观念都跨人了新的时代,而我国的音乐教育目前仍主要以欧洲古典、浪漫时期音乐和中国近现代民族音乐作品为主要讲授内容,音乐欣赏曲目自然也很少超越这个范围,以至于我们的音乐教师对音乐作品的聆听和认识大多停留在近现代一个共性的、所谓“调性”音乐的时期。

  然而,新的现代音乐流派在很大程度上开拓了人类的艺术视野,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艺术空间,需要我们在认真了解的基础上对其充分利用,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特别是那些崇尚与生活现实相关联的,或有利于幼儿音乐活动开展的当代艺术流派,更应当受到我们的关注。诸如空间音乐、具体音乐、拼贴音乐、未来主义音乐、电子音乐、简约音乐等一系列当代音乐,能够为幼儿音乐欣赏活动提供多种教学思路和更为丰富的体验曲目,值得幼儿音乐教师大胆尝试。例如,空间音乐注重音乐表演在空间中的分布位置和聆听者与表演者的互动带来的音效流动效果,有助于幼儿音乐欣赏教学中配套游戏活动的开展;未来主义音乐用风声、雨声、各种工具敲击声等现实生活音响作为音乐表现手段,有利于幼儿在音乐欣赏中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而电子音乐任意模拟、修饰各种乐音、噪音带来的自由音效转换效果,可以让孩子们在聆听中产生无穷想象,十分有利于孩子们从小就发展起丰富的音乐想象力,等等。

  除了在欣赏曲目的历时性方面进行拓展外,还应当在共时性方面积极开发和选择幼儿音乐欣赏教学所需的作品。例如,包括我国的原生态音乐在内的世界各民族民间音乐,也应当更多地被纳入幼儿音乐欣赏教学中。虽然已有的幼儿音乐欣赏曲目包括了一些我国的民族音乐作品,但这些民族音乐主要以汉族为主,而且有些已被过度艺术加工,丧失了原汁原味的地域色彩,这不利于孩子们获得充分和真实的文化认知。为此,应当尽可能选择原生态意义上的民族民间音乐,而且不能只聆听汉族的民间音乐,我国蒙、藏、羌、彝、苗、侗、维吾尔等各民族的优秀音乐作品都应当被考虑进来。更进一步,世界各民族的优秀音乐也不能被忽视,尤其在世界文化交流愈加频繁的今天,我们只了解中华文明是不够的,还应该通过聆听、欣赏世界各民族民间音乐,引导孩子们理解其他地区人民的文化语言、文明历程和生活价值观,诸如非洲鼓乐、印度尼西亚加美兰音乐、波利尼西亚的笛乐、南美洲的印第安歌曲等,都值得专题性地聆听,从而帮助孩子们从小在音乐的世界里体验到我们所在的地球文明的灿烂,并潜移默化地使之具有一种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视野。

  另外,值得一提的还有当代的通俗音乐,作为当代大众社会音乐文化的组成部分,通俗音乐以其简洁、明快、时代性强的特点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其中也不乏优秀之作,特别是一些易唱的、贴近儿童生活的作品也可以被纳入幼儿音乐欣赏教学中。例如《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外婆桥》、《外婆的澎湖湾》、《亲亲我的宝贝》等。

  幼儿音乐欣赏教学是人一生中音乐审美萌芽时期的音乐教育,如果在这一阶段的欣赏教学及时、得当,将有助于其一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态度、健全的审美趣味、较强的审美能力和丰富的审美情感等。因此,幼儿音乐教师应当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资源研究,拓宽欣赏曲目范围,努力开发古、今、中、外更多优秀的欣赏曲目,设计出更为适合孩子们身心发展的一样欣赏教学课程,从而能帮助孩子们接触到丰富多彩的音乐风格和获得更多的艺术滋养,更有效地引导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建立最基础的、良好的艺术审美心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