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人物的心理学研究
[摘要]语文教科书中的人物具有一定的特征,并影响学生的社会化。本文对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从1993年9月开始使用至今的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统计结果显示:1.在民族类别上,汉族人是少数民族人的25.2倍,显示了以汉族人为中心的特点。2.在形象倾向上,人物的形象倾向反映了教学大纲中的一些要求.但对现代人的形象和时代发展所需的一些精神品质反映不够。3.在身份/职业上,人物的身份/职业主要集中于政治家、军人、文学家等少数几种.对普通平凡的身份/职业描写不多。4.在国别上.中国人物的数量是外国人物数量的5.5倍,对外国人的形象描写未能较好体现出时代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学生 小学语文教科书 人物特征
1 引言
语文教科书对个体社会化具有工具性功能和思想性功能,尤其是思想性功能对学生接受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念,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学习社会角色具有重要作用,有力地制约着学生社会化的方向和内容。教科书中的人物特征突出体现了教科书的思想性因素,对学生的社会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直接作用。在教科书的编制过程中,社会的传统文化、主导价值观念及道德规范渗透于教科书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道德品质、个性人格等各方面,而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的正式教材,教科书中的人物构成了学生的“正式参照群体”,人物各方面特征影响学生个性人格、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的形成,并对学生接受社会的传统文化、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念及社会规范产生重要作用。因此,语文教科书中的人物特征有力地影响着学生的社会化。尤其是小学阶段的语文教科书,对学生社会化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丹玛克(F.L.Denmark)认为,儿童接触到的第一个正式教材特别重要,儿童读物是关于两性作用定型看法的根源?1。事实上,第一个正式教材不仅仅只影响学生性别角色的形成,书中人物的身份/JI,q业、形象倾向等特征也都影响着学生社会角色的形成,制约和影响着学生的社会化。
那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人物究竟有哪些方面的特征?会对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早前有学者(Child,Potter,J.L.Treeker,1971;N.Frazier,1973;P.W .O ’Donnell,1973;L.F.W eitzman,1972;F.L.Denmark,1981;J.Whyld,1983.)开展过这些方面的分析和研究,取得了一些很有意义的结果,并提出了十分有价值的建议。但是仔细阅读前人的这些研究成果,不难发现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人物的性别角色。然而很明显,除了性别上的差异与特征外,人物的其他方面特征也会对学生的社会化产生影响,这些特征诸如人物的民族类别、身份佩业、形象倾向等对学生学习和接受社会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规范,形成社会角色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人物的各方面特征都值得研究。
2 方法
本研究选用的教科书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从1993年9月开始使用至今的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共12册。统计的课文指所有讲读课文和阅读课文中有人物角色的课文,既包括以描写人物为内容的课文(下称“人物类课文”),又包括以写景物等为主,但体现和反映了人物形象倾向的课文(下称“非人物类课文”)。统计的人物对象为人物类课文中的主角人物和非人物类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对人物的统计指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民族:指通过课文内容或插图及其他途径反映出的人物(仅限国别为“中国”的人物)的民族类别。有四种情况:汉族、少数民族、综合(既有汉族人,也有少数民族人)、无(无法辨认出民族类别的)。
2.2 身份/职业:普通人的身份/职业指课文中描写的一般身份 业,名人则以其现有社会标定的优势身份/职业进行统计。
2.3 形象的价值倾向:指人物的品德、人格、能力等能反映人物形象的特征。
2.4 国别:按课文中的主角或主要人物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分为三种情况:中国、外国、综合(既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
3 结果与分析:
3.1 民族类别人物的民族特征是指教科书中不同民族的人所具有的不同特征。如表1所示,在人物类课文和非人物类课文共177篇中,有127篇以汉族人为主角或主要人物,所占比例为71.2%;仅有5篇以少数民族人为主角或主要人物,占统计总数的2.8%,前者是后者的25.2倍。在这5篇以少数民族人为主角或主要人物的课文中,蒙古族人出现1次,满族人出现3次,另有1次在《一只小羊羔》(这篇课文在第2册书中,简称为“(2)”以下同)中没有说明人物的具体民族类别。有2篇课文描写了汉族和少数民族(分别是苗族和蒙古族)的和睦团结。所统计的二年级共21篇课文中的人物全为汉族,无一是少数民族。三年级共47篇课文中,除第5册的《亲人》(5)描写汉、苗两族互相帮助外,其余46篇课文以汉族人为主角或主要人物;统计的六年级两册共28篇课文中,除第11册的《草原》(11)写汉蒙情谊外,其余27课中出现的人物均为汉族人。
3.2 身份/职业人物的身份/职业特征指人物在社会身份或职业等方面的不同特征。如表2所示,在统计的l0种身份/职业中学生位居首位,共30次,占16.9% ;后面5位分别是军人.出现26次,所占比例为l4.7%;政治家,出现24次,所占比例为I3.6%;文学家16次,其比例为9.01%;科学家8次,其比例为4.5%;艺术家,出现4次,占总数的2.3%。除“学生”外,表中所列的另6种身份佩业是:军人、政治家、文学家、科学家、艺术家、官吏将相,共出现83次,占总数的46.9%;其他可以从课文中辩认出的身份/职业如教师、医生、工人共出现19次。另有50篇课文中的人物无明显的身份佩业。
3.3 形象倾向人物的形象倾向特征是指人物在品德、人格、能力和性格等方面所具有的不同特征。统计的课文中反映的人物的形象倾向可分为很多类别,表3粗略列出了位居前8位的。从表中可以看出,“助人、关心别人、友好”这一形象倾向出现次数最多,共有2O次,所占比例为11%,位居第一:“认真、勤奋”出现了l9次,所占比例为11.1% ,位居第二。位居三、四位的是“勇敢”(包括坚强、不怕牺牲)和“智能”(智慧、聪明、机灵、有计谋),分别出现16次和13次。排在五、六、七、八位的依次是“关心人民、关心下一代”、“爱国、爱社会主义”、“诚实、正直”和“科学”(学科学、爱科学)。
3.4 国别人物在国别上的特征指中国人和外国人所具有的不同特征。如表4所示,在国别上,除了一篇课文描写中朝友好的《再见了,亲人》(9)是以两个国家的人物为主角人物外,其余176篇课文均以一个国家的人为主角或主要人物。在这176篇课文中,以中国人为主角或主要人物的课文有144篇,占统计总数的84.2% ;以外国人为主角或主要人物的课文有27篇,占15.3% ,前者是后者的5.5倍。第1、6册的人物全为中国人。
外国人从知名度上来看,27篇课文中名人出现12次,占外国人总数的44.5% 。形象倾向为“悲惨”的普通人,如《凡卡》(11)、《卖火柴的小女孩》(12)等描写的主角人物共出现5次,占总数的18.5% 。除此以外,外国普通人物的形象倾向出现最多的是“助人为乐、友好”,共出现2次,分别是在《曼谷的小象》(5)和《心愿》(9)这两篇课文中。
4 结论与讨论
从统计的结果可以看出,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人物类课文中的主角人物和非人物类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4.1 在民族类别上,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汉族人在数量上大大多于少数民族人,前者是后者的25.2倍,反映了汉族在全民族中处于绝对主要的地位,对有独立文化形态的一些少数民族的描写不够,显示了以汉族为中心的倾向。我国56个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创造了丰富和灿烂的文化,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建立与和平发展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当今又倡导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强调各民族共同进步和繁荣。然而语文教科书中对少数民族缺乏应有的关注,对学生正确认识各少数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是不利的,同时也不利于学生树立社会发展所需要民族平等和团结的观念。
4.2 在身份/职业方面,课文中人物的身份 业主要集中于几种主要的身份 业,如政治家、文学家、科学家等。按韦伯的经济、声誉、权力的社会分层理论 J,这些身份/职业多为高社会地位。教材对更多普通平凡的身份/职业描写不够,量上不多,质上不够丰富。现代社会备受推崇、在现代社会中起重要作用的一些身份/职业,如企业家、律师等,没有一篇课文涉圾到。
4.3 在形象倾向上,人物的形象倾向反映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使学生“了解革命领袖”,“热爱社会主义”.使学生受到“爱科学、爱劳动、艰苦朴素、诚实勇敢、关心集体”等要求_3 J。但没有一篇课文体现出大纲中“爱护公共财物”的精神。这套教材对市场经济、全球化及合作发展的时代所需的冒险、创新、竞争、协作、开放等精神品质关注不够。另外,整套教材没有“法制”和“环保”取向的人物形象,对“社会正义”、“人权”、“劳动尊严”等价值观念也没有恰当的反映。
4.4 在国别上,以中国人为主角或主要人物的课文占绝对优势,是写外国人物课文的5.5倍,写中国人的课文远远多于写外国人的。从质上看,外国人的普通人物命运被描写为“悲惨”的最多,共有5次,而排在其后的“助人为乐、友好”也只出现2次,这与当今实际情况并不十分相符,比较片面,对学生全面而正确认识外国社会和外国人会产生不利影响。有学者已经指出,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体认中华文化,厚植民族精神”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具有开放胸怀,对世界各种文化及其差异持理解和尊重的态度[4]。
5 结语
教科书中的人物存在一定的定型特征,这些特征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首先,文化传统是一个重要因素。文化传统积淀成人们关于“人”的各种定型认识,并渗透于教科书的编写之中。第二,社会稳定发展的需要。现代教育科学研究表明,学校与社会有某种契约,学校的功能是实现文化再生产,为了维护社会和国家的稳定,教材在某些方面会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特征。第三,教材本身的特征。教材的使用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这使教材易滞后于时代的发展,难以及时反映出时代特征。
小学阶段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儿童社会化受来自家庭、社会和学校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学校教育中的教科书及书中人物特征对学生接受传统文化、内化价值观念、掌握社会规范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对学生形成个性及自我概念、学习和实践社会角色也起着感染、示范和暗示的作用。教科书中的人物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形成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并塑造儿童成为某一社会角色。所以,应该重视教科书中的人物选择,努力避免人物特征可能产生的负面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早有类似本文的研究,可数量并不多见,且没有被有关专家和学者充分重视,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法。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教科书中的此类问题,这需要众多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本文在此仅提出一点不成熟的思考:
1.教科书的编写要以教育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为基础,从多学科的角度综合考虑教科书的选材和编写。
2. 教材的编写应有一定的前瞻性,根据未来社会发展需要使教书在保持稳定性的同时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3.编写一些包涉内容较广的、有较大弹性和灵活性的辅助性读物,以补充教科书的一些不足。
4.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努力削弱和避免课文内容可能产生的负面作用。
6 参考文献:
1 丹玛克.儿童渎物中的男性和女性:交叉文化分析.上海:心理科学通讯,1981,(3)
2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105、l17、284
3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制定,1995:9
4 郑国民.关于我国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考.北京:课程·教材·教法,2000,(1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