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调查研究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延安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进行深入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我院体育教育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小学体育教学需求有着一定的差异,课程体系设置难以满足中小学体育教学师资培养和社会体育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调查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原国家教委于1995年正式推出并开始实施我国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并组织全国部分院校的专家、学者就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问题进行研讨,明确了改革方向。
2001年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已全面启动,到2005年秋季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的学生原则都将进人新课程。此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不仅仅课程名称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体育课程的全新内涵全新理念。高等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体育师资的重要途,尤其在当今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其最大的市场是中小学体育师资,他(她)们是承担体育教学、实现学校体育目标与功能的直接参与者,也关系到全国数十万所中小学2亿多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因此,面对新课程如何适应未来体育教育教学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是高等体育教育专业必须面对的现实。课程体系设置是影响人才培养质最重要的因素,也是高等体育教育专业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关键。为此,笔者对我院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在校学生,结合专家、学者、一线体育教师的访谈和查阅相关资料,拟对我院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方面作以现状调查,为进一步深化我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科学研究方法,以延安大学体育学院06级大四学生为研究对象。问卷发放120份,回收120份,有效问卷120份,有效率与回收率都为100%。并采用重测法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经检验表明学生对于各题目的回答具有一致性
2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课程设置长期以来,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体系受前苏联的模式的影响,教学内容陈旧,课程设置太死,教学方法单一,体育理论研究相对滞后,缺乏实用性,培养模式与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实际需要相差甚远,形成了一套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模式。1998年教育部新颁《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以来,各体育院校(系)遵循宽口径、厚基础的基本原则,对各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了重新调整与修订。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的。课程设置既要考虑社会需要、学科发展需要,又要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因此,课程设置在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院在课程设置上内容较为丰富,学科广泛。但是一些学科在第七学期或者是第八学期开设,这或许稍显有悖教学常规。大四这一年开学后,要进行教育实习,而后要撰写毕业论文、找工作等事宜。如果回来还有大量的课程去学习,为了修够学分而整日在校,可能就失去了找工作的机会,且这个时候上课的教学效果也不好。笔者电话访谈了一些专业体育学院的学生与教师并从中得知,大四开课的很少甚至可以说是没有课。所以应将这些学科尽可能提前,即为学生提供空间,又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机会就业。
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通过对延安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大四学生的调查与研究,可以看出,认为实际教学工作中所需的能力与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学生对学校体育学、体育保健学、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心理学四门学科的认识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学科。在对学生进行访谈中得知,中小学生体育教材是正在实施的新课程标准,需要通过学校体育学了解当前学校体育的整体构架,而新课程标准中对健康的定义不在是没有疾病,进而要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体育保健学、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心理学三门学科能够满足现阶段教学的实际需要,且能够在教学中通过研究中小学生的心理活动,进而服务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达到教学目标的完成。在对个别教师进行访谈中得知,极少一部分教师还不知道现在中小学正在使用的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还认为是传统的教学大纲为教学依托。可见,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势必将会与实践需要相脱节。故而要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对学科前沿知识的理念和内涵,进而贯穿到实际教学中去,为中小学培养切实可行的师资队伍,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学生对武术、健美操、乒乓球的认识程度高于其他运动技术。第十届中运会竞赛委员会副处长文军告诉记者:“近年来全国各地中学的健美操普及形势很不错。作为一项体育健身运动,健美操用其优美的肢体表演、健康的艺术形式赢得了很多中学生的喜爱。” 武术,一个是强身健体,另外可以锻炼手、脑、脚的协调,手、眼力的反应,脑的思维,带动手脚这种全身运动。这符合中小学生锻炼的需求,也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喜欢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的体育课程要更加关注社会需要的、学生喜欢的、学科实用价值大的运动项目或领域,对学生生活、学习和以后工作起到娱乐、身心健康、适应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和终身锻炼身心等实际价值。
学生对任选课的认识程度整体不高。在对学生进行访谈中得知,多数学生认为任选课就是为了凑足学分,而无真正的实际意义。由表1可以看出这些课程的设置多数都是在大四进行教学,由于学生要忙于找工作、考研等事情的出现,潜意识里就不重视这些学科,学生身在课堂,心却不在了。也可看出体育卫生与健康类课程设置较少,体育与健康课程不仅要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传播有关体育卫生与健康的知识与技能,二者兼顾才能使学生全面而健康的发展。所以,在任选课中应加大此类课程的设置,以满足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实际需求。
在对学生进行专业任选课认识调查时,从上表4-5可以看出我院选修课程门类相对较多,内容较为丰富,这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人才市场的需要,也尽可能满足学生选择的范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由于综合性大学体育学院师资结构并不是很合理等原因,虽然开设门类较多,但可供学生真正选择的只是少数几门课程,设置的选修课名不符实,实际教学中也就是走走过场。在对学生进行走访调查中也得到了验证,例如水球、游泳、拳击等,可能师资能够满足,但却没有场地;有场地满足,师资不能满足。例如健美运动、柔道、网球、举重等。选上该门课程也只是为了学分,实质并没有学到任何有价值的知识技能。所以,任选课要结合师资、场地器材的实际予以安排教学。
大多数学生对以上所列8项能力都予以认可,即都认为作为一名中小学体育教师应具备这些能力;较为看重的是教学、组织、科研创新、社会交往能力,表明它们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属于比较实用的能力,符合中小学教学实际。高等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应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培养新型体育教师的基本生存和持续发展能力、应用能力、素质教育的实施能力、教育创新及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根据我院自身的办学条件、区域特点的不同,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培养具有自身特色的应用型体育教师,以满足社会对体育师资多样性的需求。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丰富,学生对武术、健美操、乒乓球的认识程度高于其他运动技术课。学生对任选课的认识程度整体不高。选修课程门类相对较丰富,内容较广泛。但是学院因师资、场地设施等原因,设置的选修课名不符实,有些课程很难进行有效开展。
3.1.2我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都表示了认可,较为看重的是教学、组织、科研创新、社会交往能力,表明它们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属于比较实用的能力,符合中小学教学实际。学生对学校体育学、体育保健学、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心理学四门学科理论课的认识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学科。
3.2建议
3.2.1要围绕培养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目标优化课程体系,也是我院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进行课程整合,充分发挥每一门课程的功效。不是单纯地将若干门课程进行堆积,平铺直叙地设置于教学计划之中而难以实施。
3.2.2对选修课的门类和教学内容的设置,必须与学院自身师资力量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尤其增设一些社会需要的、大众娱乐性、非竞技性的体育项目和课程。适当删减课程,调整选修课的门数、教学时数和学分数。增加反映现代社会的新兴学科的课程,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增加与加强学生动脑、动手、动笔等实践环节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黄汉升。面向21世纪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J],体育学刊,199703;
[2] 胡庆山。基础体育教育与高等体育教育改革的对接与整合[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2);
[3] 刘正武。论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02);
[4]?杜俊娟。对体育教师在职培训的理论思考与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01);
[5] 刘平清。对改革高等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思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3(01)。